房永智《中國青年報》(2014年10月24日10版)
  10月7日22時許,雲南省普洱市景谷縣發生里氏6.6級地震。震後5分鐘,景谷縣人武部戰備值班人員走上街頭核查災情;20分鐘後,駐滇部隊緊急出動馳援災區;1小時後,周邊省市的武警部隊根據需要開往震中,截至8日17時,軍隊集中兵力近4000人展開搜救,媒體形容此次解放軍和武警部隊的救援行動“井然有序、科學高效”。
  中國是世界上自然災害最為嚴重的國家之一。近年來,中國自然災害頻發,對人民群眾生活和生命財產安全造成重大損失。據不完全統計,僅今年上半年全國受災人口就有1.2億人次,直接經濟損失達1575.6億元。在應對自然災害中,作為中國最具紀律性、戰鬥力的集體,軍隊毫無疑問能夠發揮重要的作用。
  我軍早在2005年就頒佈了《軍隊參加搶險救災條例》,明確解放軍和武警部隊在搶險救災中擔負解救、轉移或者疏散受困人員,保護重要目標安全,搶救、運送重要物資,參加道路(橋梁、隧道)搶修、海上搜救、核生化救援、疫情控制、醫療救護等專業搶險,排除或者控制其他危重險情、災情,協助地方人民政府開展災後重建工作等一系列任務。
  2013年4月,中國政府發佈的《中國武裝力量的多樣化運用》白皮書指出,中國武裝力量在歷次重大搶險救災中,都發揮了生力軍和突擊隊作用。事實上,在每一次搶險救災中,軍隊承擔的往往都是最緊急、最艱難、最危險的救援任務。
  2008年四川汶川特大地震,是軍隊近年來執行的最重大搶險任務,也是我軍受國內外關註度最高的一次救災行動。境內外媒體普遍贊譽解放軍救援行動迅速,震後第13分鐘,軍隊即啟動應急機制。1小時內,成都軍區位於震區附近的部隊開始救援;3小時內,有關部隊已經出動兵力1.2萬人展開抗震搶險行動。
  但救災兵力集中、數量龐大也給救災行動的指揮和各項保障帶來許多問題。救災總共動員20多萬兵力,來自多個軍區、軍兵種和武警部隊,涉及20多個專業,僅在10萬平方公里的重災區內就投放了10多萬兵力。整合、調度和控制救災力量的難度不亞於指揮控制一場中等規模的局部戰爭。
  受制於災區地形條件,道路狀況複雜且損毀嚴重,導致軍隊機動緩慢,極大地影響搶險救援,也暴露出統籌不夠科學的弱點。此外,災情信息獲取手段單一、救援直升機數量不夠、空中力量救災行動針對性訓練不足、相關專業救援力量缺乏等問題也一一得到審視。
  震後,國家及時依托解放軍工程兵、防化兵等兵種和武警水電部隊等專業力量陸續組建了抗洪搶險應急部隊、地震災害緊急救援隊、核生化應急救援隊等9類5萬人的國家級應急專業力量編組。
  2010年玉樹地震雖然發生地點海拔高、救援環境惡劣,但這時軍隊的部署能力已經有了明顯的提高,成立不久的地震救援隊也在這次救援行動中發揮了重要作用。在救援中,總參、總後、北京軍區、蘭州軍區、成都軍區以及空軍、二炮、武警等單位均派出了救援力量,不同兵種、不同建制、不同隸屬關係救援力量的指揮控制面臨挑戰。
  2013年蘆山地震救援中,得益於預案體系和應急指揮平臺的建設,這次救援行動有效實現統一指揮和綜合協調,災情研判手段相較於汶川地震時更加充分有效。在救援力量使用上也不再上至總部下到各軍兵種大範圍調動兵力,基本做到了按需調兵、適度用兵和使用精兵。
  目前,軍隊和武警部隊與各級人民政府已經建立完善的應對自然災害軍地協調聯動機制,在災害發生頻繁的重點地區還預儲預置了搶險救災急需物資器材。全國還劃分了8個應急救援的協作區,依據災害種類和強度分別採取當地應急響應、協作區內響應和跨區響應,基本實現用兵適度和指揮高效。
  此次景谷地震更加強調屬地為主的抗震救災模式,以雲南省政府為主體,聯合解放軍、武警和市縣地方政府建立集中統一的指揮部,保證了救災力量按需支援、合理調配。解放軍和武警等專業救援隊伍還將志願者編入隊伍共同開展救援行動,有效避免了蘆山地震中眾多志願者自發行動造成的無序和混亂。
  經歷一次次急難險重任務的洗禮,軍隊搶險救災能力的提升有目共睹。搶險救災,與反恐維穩、維護權益、安保警戒、國際維和、國際救援等任務一樣,是新世紀新階段黨和國家賦予人民軍隊新的歷史使命。非戰爭軍事行動,已經成為和平年代我國軍事力量運用的重要方式。
  軍隊在大力加強核心作戰能力建設的同時,須積極推進非戰爭軍事行動能力建設。期待我軍能夠向“應急指揮體系順暢高效,專業力量規模適度,裝備器材適用管用,針對性訓練扎實有效,綜合保障基本配套,法規制度初步健全”的目標不斷邁進,從而在下一次災難來臨的時候能夠更好地保護人民群眾。
  (作者單位:工程兵學院)  (原標題:救一次災 能力上一個臺階)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rh62rhirn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