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幅特殊的甘孜地圖(圖中的小紅旗表示送文藝下鄉已覆蓋的地方)
  2013年12月16日上午8點40分,甘孜州歌舞團團長劉力夫接到了州委常委、宣傳部長畢世祥的一個電話,這是畢世祥部長此生最後的一個電話,也是在前往雅江縣和新龍縣開展群眾工作的路上撥出的一個電話。在出差的途中畢部長還念念不忘送文藝下鄉的事情,電話中他對劉團長講“要對文藝節目精打細磨,形式要創新,不能把去年的節目拿來糊弄老百姓,一定要給農牧民群眾送去精彩的文化盛宴”。劉力夫團長趕緊記錄下畢部長的話語,他哪裡知道這竟然是畢部長在這個世界上的最後一通電話。
  時間定格在9點50分,在翻越國道318線康定縣境內海拔4412米的高爾寺山時,因大雪道路結冰嚴重,山高路險,發生車禍,畢世祥同志因公殉職,終年53歲,永遠離開了他摯愛的這片土地。
  噩耗傳來,劉力夫團長完全不能接受這個事實。他喃喃地一遍又一遍告訴別人“怎麼可能,我們剛纔通了電話,我們還在談論工作,我們還要一起送文藝下鄉……”
  時間回溯到9月15日,在海拔4000餘米的甘孜州白玉縣阿察鄉,藏族姑娘其美卓瑪和家人在一年前住進的牧民定居房前觀看了一場來自州歌舞團的文藝節目。天籟般的歌聲、熱情的踢踏舞,深深打動了卓瑪,她說:“這些節目表達了我們的心聲,我都不由自主地想跟著他們一起唱、一起跳。”
  這是甘孜州歌舞團送文藝下鄉的一個小場景,也是畢世祥部長主抓的一項重要的民生工程。擔任宣傳部部長以來,鑒於甘孜州地域遼闊、農牧民人口眾多、居住分散、大多數人文化程度不高的實際,如何將黨的方針政策更好地傳遞給廣大農牧民是畢部長一直縈繞於心的問題。
  “要用群眾聽得懂的語言、喜聞樂見的形式表演農牧民群眾身邊的事”,“要箭頭向下,踩穩地平線,文藝工作接地氣才有靈氣”,畢部長確立了將文藝下鄉作為“愛國、守法、感恩、團結”宣傳教育活動的有效載體和群眾工作全覆蓋的重要內容。 2012年,給農牧民送文藝下鄉活動作為州委一項重大的惠民工程啟動。畢世祥部長信心滿滿:“用3年時間,使甘孜州文化下鄉演出覆蓋全州325個鄉鎮、2785個村,總演出場次達3000場。”
  在我們面前有這樣一幅特殊的甘孜地圖,在甘孜州所屬18個縣,300餘鄉鎮、2000餘鄉村幾乎插滿了鮮紅的小紅旗,每一面小紅旗表明的是送文藝下鄉活動開展以來所覆蓋的地方。從海拔4300米的石渠縣到毗鄰雲南的得榮縣,送文藝下鄉活動的足跡遍及甘孜州的山山水水。
  “表現老百姓自己的故事”,甘孜州文藝工作者把一個個鮮活的形象和感人至深的故事凝練成生動的藝術形式搬上舞臺。而在甘孜州送文藝下鄉是一個非常具體的事情,演員們要剋服長途跋涉、高寒缺氧、條件異常艱苦的挑戰。劉力夫團長至今對在海拔4300米的石渠的那一場表演記憶深刻。滴水成冰的季節,運送演職員的大巴出現了故障,臨時調來了兩輛貨運車。演員們穿上所有能禦寒的衣物,繼續向石渠進發,寒冷缺氧,暈車嘔吐,演員們昏昏沉沉,等到到達目的地,所有人都快成了冰人。可是看到早已等在現場的群眾,演員們立即換好單薄的演出服,綻放出最美麗的笑容,在漫天大雪中,為群眾進行了演出。瞭解到這個事情,畢世祥部長眼睛紅了,他只輕輕告訴劉團長“向所有歌舞團演員問好,向同志們表示感謝”。
  在他的帶領下,甘孜州的送文藝下鄉的活動風生水起,《人民日報》2013年9月2日以四川甘孜送文藝下鄉“這是給農牧民的演出”為題,專題介紹了甘孜州送文藝下鄉的先進事跡。
  “一定要給農牧民送去精彩的文化盛宴”,這句最後的囑托,凝聚的是畢世祥部長對事業的忠誠,對甘孜州農牧民的牽掛。他沒有走遠,他永遠活在老百姓的心中。
  (奚明軒羅萍)  (原標題:“一定要給農牧民送去精彩的文化盛宴”)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rh62rhirn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